close

5_091503_1  

南海糾紛形勢不斷升溫,加上越南、菲律賓擴充海空軍實力,國安單位研判未來我國最有可能捲入軍事衝突的地區是在南海,為因應未來的南海變化,快速武力支援太平島,海軍建構兩棲攻擊艦計劃提前實施,據指出,國艦國造的「弘運計畫」將建造兩艘2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希望在2015年開始興建。

弘運計畫 造2艘兩棲攻擊艦

 
據瞭解,海軍規劃的2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外型類似美國海軍的LPD-17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的船塢登陸艦,更與中國部署在南海艦隊的071型的崑崙山級船塢登陸艦性能一致,海軍規劃該船艦作為登陸艇的母船,最多可運送一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兵力,船內可載運AAV-7兩棲登陸戰車等兩棲作戰裝備,甲板上機庫則可載運4架作戰用直升機,艦首規劃備置35快速火砲、方陣快砲以及對付小目標的機槍。

國艦國造 1艘不超過90億 

據指出,因為兩棲攻擊登陸艦的建造不牽涉複雜的戰鬥系統,加上台灣本身就有建造萬噸級船艦的豐富經驗,因此「弘運計畫」也是採國艦國造的政策,目前規劃一艘兩棲攻擊登陸艦建造預算,以不超過90億元台幣。

軍方人士指出,近來因釣魚台問題、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中日雙方形勢劍拔弩張,但國安單位研判,中日兩國都是大國,處理問題不會直接提升到兵戎相見全面軍事衝突,加上又有美國在附近區域駐軍,因此台灣被捲入該區域的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是相當低。但是南海問題則不一樣,因太平島距離高雄港1600公里以上,菲律賓與越南佔有附近多數島嶼,不時與中國方面發生磨擦衝突,因此南海的變數最多,甚至有可能因附近衝突,而我方被動的直接被捲入糾紛之中,而面臨軍事問題。

據指出,就因為南海太平島變數最多,為強化海軍對太平島運補與快速兵力支援,馬總統在軍事會談裁示,優先籌建海軍遠距離的運補能力,因此海軍繼6艘獵雷艦「國艦國造」後,建造2艘兩棲攻擊登陸艦計劃也是敗部復活,進入「國艦國造」的優先行列中。

軍方人士指出,目前海軍的登陸艦速度太慢,無法跟上特遣支隊,未來兩棲攻擊登陸艦的航行速度快,可編製由紀德艦擔任旗艦的特遣支隊中,在若有狀況可在兩天內,具有戰場管理作戰能力的特遣支隊,搭載海軍陸戰隊部隊,或是特戰部隊人員趕赴太平島,具有陸海空打擊兵力增援太平島。

----------------我是分隔線------------------

      嚴格的說, 風傳媒這個媒體對我來說是陌生的. 他爆這種猛料的可信度有多少, 正確度如何沒法評論. 姑且引以為真作為前提.  

      原本在海軍的15年規劃裡面已經包含了國造船塢運輸艦(LPD)的規劃, 除了美軍的聖安東尼奧級與老共的071之外, 周邊國家也有很多類似的計畫在進行中. 像印尼的馬卡薩級用的是韓國的設計, 泰國的安通級用的是新加坡的方案, 菲律賓的計劃以馬卡薩級為藍本正在進行中, 這幾種都不到一萬噸. 文中所述及國造的LPD的規劃目標是滿載兩萬六千噸, 那大約是聖安東尼奧級還在大一些, 能載運營級建制單位, 車輛及貨物. 艦上的機庫能搭載四架直升機, 塢穴空間能搭載十五輛AAV-7, 大概是旭海級的30%. 至於條列出來的艦載武裝可謂是超英趕美, 不但數量驚人, 而且還是領先全軍尖端的引進新規格. 總而言之, 以概念構想來說問題不大, 但是細節上面需要更加投注心力來檢討, 而且真的未必能夠真的實現.

      首先, 新的LPD不像同等級的071與聖安東尼奧級一樣用氣墊登陸艇(LCAC)來配合運輸艦上物資, 要用傳統的登陸舟艇搭配在效率上必然有所不及, 當然海軍可以預留操作LCAC的能量與空間, 再看看有沒有能力引進類似舟艇. 以其噸位來看, 艦體的基本參數應該與目前正執行中的磐石艦(禎祥案)有直接連結, 而且在此同時, 艦上的貨物與車輛甲板也必定會包含快速駛入-駛出的功能, 這似乎也已在磐石艦上先期驗證過了. 當然為了酬載陸戰隊登陸部隊的裝甲車輛與重兵器, 有一些噸位會增加在艦體的強度上面. 在現役的中字號勢必隨著這兩艘LPD引進而消失的同時, 我們不能奢望到時候同樣由中字號改裝的LCC-1還能繼續沿用, 因此, 除非另造專用艦艇, 否則新的LPD將會需要保有搭載旅營級登陸部隊指揮組的作業與通信能量. 而艦上的航空器操作能力在機庫搭載四架直升機的同時, 機型雖未選定, 但是以現有的機型來看, 我個人推測應該是以UH-60系列為基準. 陸戰隊與海軍本身並沒有UH-60, 需要由陸航提供支援, 於是陸航也需要建立海上機艦作業的能量, 如果陸航連武裝直升機一併納入獲得這些能量, 那陸戰隊是否一併把勉力維持的登陸砲戰車(就是大砲鴨LVTH-6)部隊加以縮減取代, 委由陸航的武裝機提供登陸時的火力支援? 同時依附在因為大砲鴨而存在的其他LVT特車保修能量要維持多少. 如果沒有LVT族系的支援, 改由武裝直升機支援AAV進行的登陸作戰模式是美軍在1980年代之後發展的準則, 我們的陸戰隊對這些作為的認識是否夠用, 這些都是隨著LPD引進的同時需要思考的點.

      再來, 海軍對於LPD的規劃在武裝上也有可議之處. 以文中所提的武裝來看, 天劍一型防空飛彈簡單講就是現在空軍防砲部隊用的捷羚系統, 扣掉搜索雷達跟遙控操作就是飽受批評的海欉樹系統同級的武器, 對於現代化反艦飛彈完全沒有招架能力. 以現在海軍口口聲聲在推進海劍二發展的同時, 是不是記者發揮張冠李戴的本色還是怎樣? 海軍在LPD上也首次捨棄一貫愛用的40快砲, 而改用35mm口徑的BUSHMASTER III鍊砲. BUSHMASTER III是ATK的新產品, 他前一代的MK44是美國海軍的制式艦砲之一, 也是雲豹甲車主砲的有力候選. 但是MK44的口徑是30mm, BUSHMASTER III就已經與同廠的它不同了, 與空軍現用的35快砲更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彈藥與備件庫存, 保修能量全部要從零開始建立. 更何況這型砲迄今沒有任何國家引為艦砲, 如果中華民國海軍要用他, 圍繞著砲而生的所有主次系統全部都要跟ATK在一起從頭搞, 顯然會多花許多心力. 雖然說十五年規劃本身就是雄心勃勃, 但是海軍自己把並非絕對主力的中口徑艦砲體系弄得這麼複雜, 其必要性為何? 其實, 去年在台北國防科技展亮相的磐石艦模型, 艦橋前面的那兩座40快砲砲塔構型就不同於艦尾旁邊的那兩座, 看起來反而像是MK44用的砲塔. 這是讓我深覺懷疑的部分. 實在是耐人尋味. 其他的方陣砲跟機槍是很基本的配置, 沒甚麼亮點.

      不過從迅海計畫開始, 一連三個造艦案中, 武器配置的多樣化與繁複的程度是共同的特色. 至少在迅海計畫跟禎祥計畫裡面是已經證實了的. 迅海以滿載500噸的艦體, 不但設計前衛, 搭載了一門76砲, 一座方陣與16枚反艦飛彈. 禎祥作為油彈補給艦, 一門76砲與兩座方陣加上四門40砲的組合在火力上與普通巡防艦只差沒有飛彈而已, 不然還有過之. 弘運案是不是如報導所提還未知, 但是報導說的也已經很可觀了. 不知道海軍是不是把對主戰艦艇數量的不滿足發洩在所有造艦案中? 如果是這樣, 實在是有些不太健康. 但是國艦國造畢竟是個正確的方向, 成天想著接二手舊艦過日子, 誰也不知道天能不能從人願. 像計畫要轉給台灣的二手派里FFG-50 USS Taylor這兩天就被美國人拿去撞了, 不正就是個好例子嗎?             

-------------分格線是我-----------27-May-2014更新-------------------

南海主權議題已成為美中與各國的角力場,為增強海軍對南沙太平島迅速支援的兵力,海軍籌建新型兩棲艦動作已加快腳步!國防部於5月1日正式對外公告徵求海軍新型 兩棲艦合約設計案,也代表新型兩棲艦開始啟動運作了。


據指出,海軍原先構想的新型兩棲艦是2萬噸級的美國海軍的LPD-17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船塢登陸艦為藍圖來設計,但不符合機動迅速的作戰需求,海軍決定縮小船艦規模,以新加坡海軍6000噸的堅忍級(RSS Endurance L-207)兩棲登陸艦為設計樣本,規劃未來建造3到5艘的新型兩棲艦,作為快速增援太平島的海上兵力平台。

 

據瞭解,海軍新型兩棲艦的籌購設計到船艦結構設計以及系統分析等工作,將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與財團法人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共同來承製設計,未來軍方將投入1億多元的經費,完成海軍新型兩棲艦的設計藍圖與作戰系統的規劃。


軍方官員表示,代號「弘運計畫」海軍建造新型兩棲艦案,主要是經過這兩年海軍針對南沙太平島所實施「衛疆計劃」各項支援作戰的驗證,4月10日海軍更是動用近年最 大兵力,進行奪回太平島的實兵登陸演習,但海軍僅有旭海船塢登陸艦以及中和、中平戰車登陸艦,雖具有快速運送兵力到太平島的能力,仍不足以因應未來南海爆發衝突所 需運送兵力的能量,因此海軍「康平案」國內建造獵雷艦後,為強化快速運輸兵力到太平島,建造新型兩棲艦也是國艦國造政策另個重點項目。


該名官員表示,海軍原先構想的新型兩棲艦,是以2萬噸級美國海軍的LPD-17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的船塢登陸艦為藍本,但是經過內部討論後,未來南海若有衝突,海軍必須以更迅速更機動的方式來支援太平島, 就目前海軍已有萬噸級的旭海號船塢登陸艦,目前國防預算有限,若再增加一艘萬噸級的船塢登陸艦,是否有預算能充分運用都是問題。


加上中和、中平號戰車登陸艦也老舊,必須增加新型的戰車登陸艦,經過海軍參考各國海軍兩棲艦的性能比照,以及船艦建造的技術能力評估後,認為新加坡海軍6000噸的堅忍級兩棲登陸艦,是最符合海軍因應南海衝突運送兩棲作戰兵力最佳船艦。


軍方人士指出,堅忍級兩棲登陸艦融合了船塢運輸艦(LPD)與戰車登陸艦(LST)的功 能,裝載量比一般同級的船艦多,平時可進行人道救援任務,是一種多用途的運輸登陸艦,例如新加坡參與2004年底南亞大海嘯的救援任務,該艦就是主要船艦。2009年2月 12日,新加坡派遣堅忍級的堅持號(RSS Persistence L-209)搭載兩架超級美洲豹直昇機前往索馬利亞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等。另外,在部隊人員的運送任務上,定期來台演訓的「星光部隊」,都是搭乘堅忍級兩棲登陸艦往返新加坡與台灣,因此海軍對該艦不陌生,也認為是未來增加兩棲登陸艦兵力的首選
對於這項公告徵求海軍新型兩棲艦合約設計案,國防部官員表示,這是「國軍軍事投資計畫建案作業規定」辦理建案作業中,全案尚未進入採購作業階段。

---------我是分格線--------------

其實問題還是圍繞著[到底我們要遂行何種規模的兩棲作戰]這個根本的指導在打轉. 如果我們的正規兩棲作戰規模就是在單一營級兩棲部隊的投射, 那堅忍級還說得過去. 但如果國家所規劃的兩棲作戰是有高於營級或是需要在短時間內投射多處的可能, 那堅忍級就不優了. 

堅忍級與新港級在艦體尺寸與噸位上稍小一些但約略相仿, 航空操作能力則遠高於新港級. 他有而新港級沒有的艦艉塢穴也讓他有船塢登陸艦的部分能力, 聽起來是好像也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一艘堅忍級全艦只需要六十餘人的艦組就能操作, 人力需求遠低於新港級(224人)不說, 連老中字號的艦組都需要他快兩倍的人力(120人上下). 聽起來堅忍級好像是超完美的選項, 但它的原始設計還是有些缺憾:

1. 堅忍級的吃水與新港級同, 無法直接以艦體搶灘, 得靠碼頭裝卸車輛, 卻還是像要搶攤的老中字號一樣把艙門用開口笑的方式配置在艦艏. 航行時艙門密封不良漏水的毛病依舊, 兩棲作業時的效能也不會因此提升.

2. 堅忍級比新港級要小一些, 以新港級的酬載量是一艘23輛登陸戰車及乘員加上兩個陸戰連的登陸部隊的話, 堅忍級的容量大概就不到兩個連, 所以兩艘新港級能搭載的部隊, 堅忍級大概要用到三艘. 對於登陸部隊的計畫, 裝載與作戰都會有影響.

3. 以堅忍級的諸元來看, 他的塢穴面積可以搭載兩艘LCM-8等級的登陸艇, 也就是說, 大約是旭海級的1/3弱. 就比例來說, 兩萬噸的船塢運輸艦(LPD)設計, 塢穴以搭載一艘LCU或LCAC, 是傳統船塢登陸艦LSD的三分之一, 堅忍級的塢穴則根本太小, 無法配合LCU/LCAC的操作. 只能操作LCM的堅忍級, 根本無法對旭海進行取代. 旭海艦同樣有年齒日增的壓力, 到時是要另起爐灶去籌建新的LSD還是回復到原本構思的LPD? 直接把堅忍級塢穴尺寸放大? 壓縮原本的貨艙尺寸去犧牲運載能力未必划算. 直接把堅忍級艦體尺寸放大, 那跟先前規劃的LPD有本質上的不同嗎?

4. 堅忍級現在的設計是機庫能收容兩架美洲豹等級的中型直升機, 直升機甲板能容納兩架同級直升機進行操作, 換成UH-60等級的飛機也就是兩架. 嚴格的說, 劣於原本所規劃的LPD.  

仔細比較堅忍級的特性與原本LPD的規劃, 其實除了噸位之外, 在功能要求上幾乎是一模一樣. 事實上, 堅忍級的基本設計還不差, 也還有優化的空間. 新加坡在2012年為泰國皇家海軍建造自堅忍級修改而來的安通級就把艦艏艙門去掉之後直接變成了船塢運輸艦. 但是到底適不適合我們用, 恐怕就不是三言兩語能帶得清楚的. 噸位關係到成本, 噸位小是比較便宜沒有錯. 如果八千噸的艦體, 不能兼備能操作LCU的塢穴與建制單位的載運能力, 那再怎麼便宜, 我個人都會認為她的效費比恐怕值得懷疑. 要把堅忍級的優點消化到自己的設計裡與直接採用是完全不同的二回事. 希望這整個醞釀的過程, 會讓弘運計畫得到最好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