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配合「國艦國造」的政策,海軍5年兵力整建計劃中,無論是「迅海計劃」的穿浪型雙船體沱江級巡邏艦,還是「康平案」獵雷艦,或是進入建案程序的潛艦國造與兩棲登陸艦合約設計案,都是以國內招標為主,由於經費超過千億元,在募兵制讓國防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海軍兵力更新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國防部官員表示,國軍兵力與裝備正面臨世代的更替周期,除了募兵制的人事費用讓國防預算吃緊外,耗資千億元的空軍F16戰機性能提升案,陸軍也有超過2千億元的30架AH-64D阿帕契戰鬥直昇機與代號「天鳶案」的新一代60架黑鷹MH-60M特戰/運輸直昇機等採購案,國防部在付款期程上已向美方一再展延,才讓國防部預算運用不致捉襟見肘,雖然海軍潛艦一直是採購的最優先,但貨源不明且遙遙無期,預算卡住讓海軍許多更新計劃受阻。

該名官員指出,因此海軍提出的5年兵力整建計劃,僅沱江級巡邏艦、「康平案」獵雷艦過關,至於其他的建案,雖然海軍不斷向國防部提出更新的需求與緊迫性,但國防部戰規司表明沒有預算,海軍提出再多更新計劃都沒用。

軍方人士表示,雖然國防部表明在2018年以前海軍按正常的國防預算編列,將不會有超過百億元的新軍事投資個案,但是海軍不能因為沒有預算就不計劃,因此,無論是新型的兩棲登陸艦,或是新型的海測艦,甚至於未來作戰主力的濱海戰鬥艦的設計概念,都在海軍5年兵力整建計劃中。

據指出,國內龍德船廠以鋁合金打造的穿浪型雙船體沱江級巡邏艦,使用的高精密雷射切焊裝備是由美國洛馬公司提供,而這套設備就是美國建造濱海戰鬥艦的工作母機,由於美國海軍使用的海測艦也是採用穿浪型雙船體,因此海軍計劃,沱江艦通過作戰測試後,在進行量產的同時,海軍將規劃新一代的穿浪型雙船體海測艦,該艦的噸位將超過1000噸。

知情人士指出,若500噸沱江艦從量產中讓鋁合金造船工藝技術純熟後,再成功建造1000噸海測艦後,才會進入規劃建造濱濱海戰鬥艦,因此海軍在沒有充足預算的支應下,國艦國造將是一條又難辛又漫長的道路。

---------我是分格線---------------- 

甲午思維 我海軍走不出 【聯合報╱蘭寧利/退役海軍中將(高雄市)】 2014.05.25 03:43 am

今年是甲午海戰一二○年,然四面環海的台灣,卻是一片寂靜,根深柢固的陸權思想把持下,毫無海洋國家應有的省思。 甲午之戰,我國敗在滿朝皆無尚海精神,以陸制海,「海戰期間,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不能遠離本國海港,要遊弋在近海海面上」,此與要塞艦隊無異;敗在海軍建軍非連續性,期間預算遭挪用,造成多年未造新艦。敗在後勤、軍紀與訓練。 此次中俄海軍東海聯合軍演,雙方精銳盡出。在國際大環境下,除了彰顯中俄雙方相互「支撐、給力」,兩國關係達到最佳階段。再從演習內容分析,這次演習初步達到戰役層級,如此深度的軍事合作,說明兩軍已建立相當的互信基礎。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此次中俄軍演,意在牽制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過,我們應當從擔任解放軍演習旗艦的鄭州號飛彈驅逐艦看起,這艘是二○一三年十八艘新艦成軍之一的○52C型相位雷達系統艦(等同美軍神盾驅逐艦)。 她告訴我們的是:中共連續三代領導人都堅定不移地走向藍海,支持海軍連續性造艦,使解放軍海軍在這兩年獲得的新艦數,高居世界之首。更重要的是,解放軍雖最有理由以陸軍為主力軍種,但近年來也遵政策指導讓位,陸軍退居於後,且此一轉變是不可逆的。這是「國家」邁向現代化的象徵。 當解放軍海軍昂首闊步走出去時,四面環海的我們,怎可還因循舊制不改?限六十浬防空識別區內運作,艦隊與陸軍長程砲兵並無二致,也與要塞艦隊無異。如後山的岸基攻船飛彈可取代艦隊,走不出去的海軍,就只剩近海運作的小型快艇。 在此種壓抑之下,何以面對台灣賴以生存能源供應的海上交通線安全、南海國土主權與遠海「有事」?當海軍驅逐艦、巡防艦均已過「壽中」,高威脅下遠海兵力之籌畫,急待國家政策啟動,否則「多年未造新艦」甲午戰敗之陰影揮之不去。

-------分隔線是我------------

要提到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LCS), 美海軍幾乎已經把這個名詞獨佔為專有名詞. 在此名詞之下的美海軍濱海戰鬥艦, 他的設計理念與我海軍需求差異之大, 可說是天差地遠. 事實上, LCS在美海軍的角色並非主戰艦艇. 美海軍的LCS是要在其他艦艇掩護之下藉由所攜配調整的酬載模組分別與敵非正規作戰船艇纏鬥, 近岸的反潛與水雷反制任務, 簡單的說, 就是海軍艦隊由海至陸採攻勢佈署時突入敵近岸戰鬥的主角. 進攻時最晚投入, 防守時最早撤退. 在美海軍幾近於雄霸七海唯我獨尊的條件下, 這種想定還算過得去. 而我海軍現在所應用的這個名詞, 是要做為主戰艦艇使用的. 不像美海軍的LCS可以投機. 其實我也不相信海軍會傻到去照抄美海軍濱海戰鬥艦, 就算利用類似概念也勢必將要重新設計構思. 例如說, 海軍不可能在新造作戰艦艇上捨棄雄三不裝, 光是要搭載雄三, 就會對艦體設計造成許多影響. 事實上, 美海軍的LCS也在飽受現實打擊之後被逼得重新考慮原本聽起來吸引力十足的若干配備想定, 甚至出現把LCS計畫就此終結而重起爐灶的聲浪. 當然你可以認為海軍可以依托於台灣本島去達成美海軍艦隊的條件來掩護濱海戰鬥艦的操作. 島上的岸置防空/反艦飛彈射程也足堪覆蓋海峽當面. 但果真如此, 吾人也無需去花大量心力去研擬甚麼濱海戰鬥艦, 把那個心力用來擴充陸基飛彈部隊豈非更為便捷? 再者, 供佈署陸基飛彈部隊的台灣西岸籠罩於中共長程打擊火力下早已不是新聞, 要用岸置火力去掩護屆時在敵近海運作的濱海戰鬥艦勢必無法周全. 而濱海戰鬥艦本身的配備限於噸位有限, 也勢必將陷入難以自保之危境. 因此, 濱海戰鬥艦所代表的攻勢思想在整體後援基礎堪憂的情況下, 實力規模都遠不及美海軍的我們當然更沒有條件去沿用美海軍濱海戰鬥艦所代表的作戰思維. 沒有相關條件的配合, LCS不能近敵岸, 只能靠己岸, 甚至於不能出外海, 連做存在艦隊都不可得, 更遑論其他. 

我是這樣想, 一旦台海有事, 海軍的主戰場絕對不是台灣海峽. 在台灣海峽當面只能保留飛彈快艇兵力, 包括光六與迅海, 適時出擊以對抗敵水面艦艇, 其他艦艇就必須全力向東部海域疏散. 除了在基隆以北和恆春以南與日本及菲律賓鄰接海域以任務支隊編組掩護本島側翼之外, 只要共軍沒有第一時間得手, 剩下的艦艇主要任務就是維持本島交通線的開放. 光就最受關注的燃料, 台灣燃料全靠進口, 沒有石油天然氣, 不說民生, 連作戰都遭遇困境. 講是講台灣有90天的戰備儲油, 但是集約儲存的儲油點和生產設施扣掉開戰時不能期望對手手下留情而屆時將面對的戰鬥損失, 是不是真能支持90天是值得懷疑的. 美日的介入與否端賴他們各自當下的政治判斷, 在不一定能與美日編組聯合護航艦隊的前提之下, 海軍艦隊在賴以維持海上交通線開放的防空反潛作戰沒有退縮的空間. 其實這個問題在共軍全力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且取得進展的同時越來越嚴重. 當然如果美日軍事介入之下, 共軍真的能夠拒止美軍航艦戰鬥群, 我們的艦隊要獨力對抗確實是有問題的. 但是要是美海軍航艦戰鬥群真的遭到共軍拒止, 而我們自己的艦隊又只是一堆能力有限的濱海戰鬥艦, 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可能性都沒有, 更別談其他.

主戰艦艇要不要用LCS概念發展是根據海軍在國家戰略指導下去做的建軍規劃來下的判斷. 但是不管國家的戰略是攻勢或是守勢, 海軍的任務都是宰制海洋. 做到什麼程度可以隨威脅與國情去調整, 在台灣這樣的海島, 與內陸國家的所需絕對有所不同. LCS的概念就算是在美國都是由海軍與陸戰隊合作在攻勢主義引導下劍走偏鋒的結果, 不是其他國家有本領仿效的. 這也是迄今就連製造商自己都不敢以美軍標準LCS構型推出市場的原因. 而當下的美海軍, 與其說是對LCS有信心不如說是頭已經洗一半了不得不撐到把水沖完. 在LCS逐步建造的同時也開始研究提早結束LCS計畫而改以強化作戰能力的衍生艦型或直接推倒重來的多種後繼替代方案. 不管是哪種方案, 雖然未必代表美軍將從戰於敵境的攻勢主義思想退縮, 但是都代表LCS所代表, 以三千噸的噸位, 配合隨裝即用的裝備模組與高科技無人載具自由調度來完成多種任務, 在艦隊掩護下作戰於敵沿海的設計理念遭遇到現實上的挫敗. 當然報導中並未提到海軍口中作為未來作戰主力的濱海戰鬥艦是如何樣貌, 做為主力作戰艦艇, 用鋁合金建造艦體也未必是好選擇(先不提鋁合金的鏽蝕特性, 福克蘭戰爭中雪菲爾號的損失也是沾上鮮血的一課). 但是如果海軍對未來作戰主力的規畫僅止於濱海戰鬥, 亦即滿足於不讓敵艦近岸即可, 那海軍大可直接解散, 改制成陸軍航海部隊就算了. 何必要多加費心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