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今天詢問國防部官員,面對共軍來犯、觸動第一擊時,國軍是否有能力拒絕敵方在1300公里遠外?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次長姜振中表示,國軍有這能力,且還在持續強化中。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邀請國防部報告106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王定宇質詢時指出,台灣不會主動開啟戰端、不會打第一擊,不代表台灣容許人家任意侵襲,四年期總檢討中提到拒敵於彼岸,國軍面對攻擊是否有能力和計畫把武器投射到對方國土內?國防部長馮世寬表示:「對」。

王定宇說,中共東部戰區直接面對台灣,東部戰區陸軍基地距離台灣最近是250公里,最遠是1380公里;海軍基地最近是800公里,最遠是1160公里;空軍基地最近是730公里,最遠是1020公里。

王定宇說,拒敵於彼岸,就是讓敵方載具過不來,最遠1380公里、最近250公里,國軍是否有能力、有計畫、有信心,面對敵軍來犯、觸動第一擊時,能拒絕敵方在1300公里遠外?姜振中說,國軍有這能力,訓練和計畫都有,且還在持續強化中。

王定宇並詢問國軍研發的無人載具有沒有攻擊能力?中科院副院長杲中興答詢表示,無人載具正在設計掛載架和派龍架,正在開發當中,還要測試,還有其他手段做更遠的無人載具,遠距飛彈或長距離的攻擊武器都是無人載具。

因應蔡總統要求國防部研擬新軍事戰略,國防部也將行之多年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指導方向,改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不過「有效嚇阻」與「重層嚇阻」之間的差異為何,報告中並未多作解釋。

國安系統幕僚表示,過去「有效嚇阻」意指開戰即決戰,一戰決勝負;重層嚇阻是分別從空中、海上、灘頭與城鎮多層截擊,累積小勝為大勝,因此戰力保存格外重要。但學者認為,原本的軍事戰略也就是多層嚇阻,如今若要更強調「重層嚇阻」,代表要擴編打擊武器,或是強化制空,兩者都必須要有實質的資源挹注,才可能落實。

回顧國軍戰略指導原則的改變:「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最早見於1995年,搭配國軍建立新一代兵力提出。經歷數次台海危機後,連戰於1999年競選總統時,提出「積極防禦,有效嚇阻」,被民進黨陳水扁陣營譏為芭樂票。當時國防部長唐飛答覆立委表示,連戰說法是競選政見,但隨我方新武器服役,打擊能力增強,確實考慮將「防衛固守」與「有效嚇阻」對調。果然陳水扁當選後,任命唐飛組閣,國防部長伍世文對立院提出業務報告,就變成「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馬英九上任初期,繼續對外表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直到2009年3月,依據國防法提出首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改回「防禦固守,有效嚇阻」至今。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指出,新戰略指導原則仍將「固守」放在「嚇阻」之前,看似與馬政府沒有太大差異,但仍要看「嚇阻」具體內容為何,才能判斷。

國家政策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說,以往我方的軍事戰略絕非一戰決勝負。國軍針對共軍犯台,從攻擊集結區、爭取制空致海、海上截擊、灘岸反登陸到內陸作戰,本來就是在每階段給予反制,迫使對方因損失過重知難而退,原本就是多重嚇阻。

揭仲也指出,戰略指導方向決定預算與資源的分配。如今若要更強調「重層嚇阻」,是否代表增加遠距打擊武器、或是強化我方制空優勢?這時回到根本問題,就是任何軍事投資都要花錢,國家願不願拿出更多資源給國軍?

-----------我是分隔線-------------

 據了解,國軍「漢光33號」演習在5月份先後歷經電腦兵推和實兵操演驗證後,軍方決定,陸海空三軍未來建軍和武器採購方向,將集中所有國防預算和資源,全力優先發展「灘岸決戰」能力,以灘岸為台海防衛的最後一道防線,「灘岸決戰」也將成為國軍未來作戰的終戰指導。

對此,三軍統帥總統蔡英文25日在澎湖視導漢光演習後的致詞中已透露相關訊息,蔡總統在談話中開頭即提到,「今天的三軍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是防衛台灣『最重要』的『關鍵』作戰」,據了解,蔡總統所指最重要的關鍵作戰,就是國軍未來首重的「灘岸決戰」。

儘管國防部經一年研究已提出「重層嚇阻」的新軍事戰略,但據這次漢光演習電腦兵推後內部檢討,以目前國軍現有裝備和戰力,未來要在台海防衛作戰中達成「重層嚇阻」的目標仍有其困難度,在有限國防資源和未能獲得新一代武器的情況下,國軍只能先鞏固最後一層的灘岸防線,待未來研發成功或採購獲得新武器,再逐層向外強化具備「重層嚇阻」的海空戰力。
「把錢花在刀口上」 新任參謀總長李喜明:全力集中發展「灘岸決戰」能力

據了解,在漢光演習後,新任參謀總長李喜明已要求國軍,未來應將有限的國防預算和資源,全力集中於發展「灘岸決戰」能力,而武器採購也將依循這項作戰需求排定優先順序。

據指出,李喜明在軍中坦言,三軍因應未來作戰所需的武器有很多,但有不少裝備都還不確定能否獲得,在國防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未來在軍購上必須要以「節約」和「集中」為原則,把錢花在刀口上。


而經漢光演習檢討,現今對於我方最有利的台海作戰決戰點,是在灘岸進行決戰,因此未來三軍採購武器,都須集中在以能強化「灘岸決戰」能力為最優先,依此建軍原則,買得到的立即著手建案採購,買不到的則自行研發國造。

據漢光演習想定推演,在模擬兩岸攻防的電腦兵推過程中,扮演解放軍的紅軍若以20萬兵力,分數波渡海攻台,經國軍聯合海上截擊、聯合反登陸,可透過岸置雄二、雄三飛彈和智慧型水雷等截擊,並遲滯紅軍前幾波兩棲登陸兵力,另外,陸軍則以火箭彈、火砲進行泊地和舟波殲敵,但紅軍後續增援部隊仍可能會有3到6萬兵力突破防線登陸。

軍方內部認為,如果要進行所謂的「灘岸決戰」,就不能讓敵軍有部分兵力登陸上岸,因此除已經編列預算採購的海軍岸置雄風飛彈機動發射車外,陸軍也準備提升反登陸火力的打擊精準度,今年才會檢討出採購方向,包含先優先採購美製M777榴彈砲,或精準多管火箭砲等「岸置陸軍精準火炮系統」,如此才能進一步守住「灘岸決戰」最後一道防線。
2017-05-21-正在測試M777榴彈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砲兵02-取自美國海軍陸戰隊官網
為提升反登陸火力的打擊精準度,陸軍有可能優先採購美製M777榴彈砲,或精準多管火箭砲。圖中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砲兵正在測試M777榴彈砲。(資料照,取自美國海軍陸戰隊官網)

據了解,經近年漢光演習驗證,面對中國解放軍海空軍力迅速擴增,以國軍現有兵力,未來無論是在台海的空域或海域,都難以和解放軍直接抗衡,更不可能與敵軍進行扁政府時代曾提出的「境外決戰」。

因此軍方內部評估,未來在有限發展的國防戰力下,對國軍最有利的決戰點,應選擇在敵軍攻台過程中最脆弱的階段,利用此一弱點發揮國軍不對稱戰力,也就是在敵軍跨海進行兩棲登陸前換乘期間,全面集中三軍火力,讓敵軍主戰兵力無法順利登陸,只要敵軍主力遲遲無法登陸,就難以攻克台灣。
決戰點定在「灘岸決戰」!未來海、空建軍資源恐壓縮

對此有軍方官員認為,既然國軍把決戰點定在「灘岸決戰」,意即一旦敵軍主戰兵力突破這道防線登陸上岸,就代表戰爭結束,這是國軍未來作戰非常重要的「終戰指導」,對三軍往後建軍發展影響相當大,這項建軍構想的轉變,應有利於陸軍爭取預算強化反登陸作戰武器,但海、空軍建軍資源則可能相對受到壓縮。

官員不否認,在「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構想下,海、空軍在外層的防衛作戰仍扮演重要角色,但若要將資源全力集中於發展「灘岸決戰」,未來海、空軍希望獲得的新一代武器採購,將必然面臨挑戰,例如海軍夢想獲得的神盾驅逐艦,如果用於遠海作戰,可發揮強大的防空和制海戰力,但卻因噸位大又不具備匿蹤能力,反而不利在狹長的台海作戰,更難以在「灘岸決戰」過程扮演角色,類似武器採購的必須性勢必遭到削弱,無論是國造或外購神盾驅逐艦,恐怕會成為海軍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另有官員也坦言,軍購不能只看作戰需求,三軍武器採購的需求是永無止境,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有多少預算,以空軍想要的F-35B戰機來說,就算川普政府同意出售,以目前空軍正仍在進行中的F-16V戰機性能提升案,已耗資1100億預算、分10年才能付完,加上國機國造的高級教練機將近700億預算,除非編列特別預算採購,否則國防預算短期內已無法因應;同時F-35B是否符合打贏「灘岸決戰」的作戰需求,恐怕也需重新檢討。

---------我是分格線------------

老實說, 後面那個記者的報導我個人是高度存疑的, 畢竟假設政府真的把毀敵於水際的灘岸決戰當作是最後的一條線的話, 那以前講的殲敵於陣內顯然就會受到巨大的修正. 很可能灘案決戰就是政府劃出的終戰處理界線. 也就是說, 本島地面作戰就不會打, 而在至遲灘岸決戰失敗之時, 政府就會尋求政治媾和來停止戰鬥. 這算是在多年的扯皮之後, 政府第一次把防衛戰略的最後底線給清晰的劃出來. 這會牽涉到許多戰術上, 戰略上甚至政略上的判斷, 是不是政府的本意? 不得而知. 但是劃清楚之後, 其實並不會出現該記者在報導上寫出的情景.

我個人認為當這條界線劃下去之後, 陸軍的資源會被更進一步的刪減, 而海空軍的資源則會增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