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區造船工業同業公會主辦、高雄市政府指導的第一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將於9月14日至17日在高雄展覽館盛大開展,海軍也公布所規劃興建的船艦,包括「潛艦國造案」、「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等12項規劃,展現國艦國造決心。造船公會表示,公會明天將舉辦最後一場台北邀商說明會,會中特別邀請海軍出席現場發表,公布海軍目前所規劃的12規造艦的規劃案,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多功能人員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潛艦國造案」、「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新型救難艦」、「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測量艦」、「新一代主戰艦」、「新式港勤拖船」和「陸戰隊特戰裝備」。海軍將領透露,目前所規劃的12項新艦艇的興建案,均是依據國軍針對中國解放軍犯台的想定,所擬定的國土防衛所需的戰力規劃,這12項規劃案也有助於海軍戰力的提升。造船公會理事長韓碧祥表示,他樂見「國艦國造」政策落實,預估台灣未來造船產業年產值將達700億元;推動海事展勢在必行,就是期盼藉由專業且優質的設備與技術廠商展出最新訊息、創造更多訂單及合作機會,提供業主拓展商機與交流的國內第一大平台。公會表示,此次展會主題涵蓋「國防、船舶機械、海事工程、通信航儀,及綠色能源」等五大項目。公會並已協調海軍磐石艦、沱江艦、海獅艦及海巡署新型巡護艦等艦艇,靠港開放民眾登艦參觀,規模媲美國際;此外,並開放具船舶設計、建造、載台裝備、戰鬥系統、俥葉、軸系、雷達、通信、遙測、水下作業、兩棲特戰裝備等相關技術發展廠商踴躍報名、把握商機。(王烱華/台北報導)

--------分格線是我------------

600_phpl0YfOy

[圖說] 海軍新一代主戰艦的想像圖

 海軍今天公佈12項建軍規劃內容,其中被視為「台灣版神盾艦」的「新一代主戰艦」示意圖也首度曝光,軍艦艦橋四側各有一具8角形的相位陣列雷達,加上前方設置的垂直發射系統,極為搶眼。

軍方人士透露,台灣版神盾艦噸位達6000至8000噸,將預計在2019年開始進行,以建造4至6艘為目標。

對於神盾級軍艦的靈魂,也就是艦上的ACS先進戰鬥系統,軍方人士說,中科院在10餘年前就開始進行艦用戰鬥系統的研製及整合,在國外廠商的技術協助下,目前已有具體進展,預計到2018年即可完成,這套ACS系統未來裝載在台灣建造的新一代主力艦上,將可具有海上戰場管理、指揮管控海空軍艦戰機的作戰效能。

台灣造船公會今天舉辦高雄海事展的最後一次招商說明會,並由海軍司令部計畫處主管業務的組長胡嘉聖上校,說明海軍12項建軍計畫,對海軍規劃的各式軍艦及陸戰隊特戰裝備提出需求。

日本媒體在會中詢問指出,日本及南韓都已有神盾級軍艦,主要是為了達成海上反飛彈作戰目的,希望台灣方面說明台灣版本的神盾級軍艦是以什麼為設計定位?胡嘉聖對此表示,此事涉及到艦艇的戰術及運用,軍方不便說明。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審查「陸海空軍勳賞條例第六條修正草案」及部分預算解凍案,海軍司令部參謀長梅家樹中將在會中指出,海軍12項建軍計畫,期程從2018年到2040年,經費粗估新台幣4700億元,明年度的優先項目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快速布雷艇」和「沱江艦」。

至於4700億元是指單純的建造經費,還是包括飛彈、魚雷、反潛直升機等各項武器裝備在內?軍方則未做進一步說明。

立委江啟臣對於國艦國造及海軍所提出的12項建軍計畫,詢問海軍相關計畫的總經費,以及明年有哪些優先項目。

梅家樹表示,12項建軍計畫,總經費粗估約4700億元,期程從2018年持續到2040年。

梅家樹指出,明年度優先項目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今年會完成合約設計,此外還有快速布雷艇、沱江艦等後續相關規劃,這幾個案子概估投資到2025年約600億元。

至於台灣版神盾級軍艦的時程,何時可以開始?梅家樹說,明年度沒有,但會逐步推動。江啟臣則表示,希望海軍提出國艦國造計畫都是具體可行的。

13465953_922033571239660_7614965840470555815_n

13495305_10210403634794982_794606483586518744_n

13442276_501493260046233_5959370065729922713_n

-------我是分格線--------------

 

老實說吧, 像這樣大菜小菜一起上的作法, 看來很壯觀, 把期望值拉得很高, 實際上要怎麼落實就得另外觀察了. 不過海軍的官方簡報只列出十一項, 並未包含報載的直升機船塢登陸艦, 所以不曉得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設想. 其實直升機船塢登陸艦就是一般習稱的兩棲突擊艦, 以前已有專文評論, 在此先加以排除.

剩下的11個案子先分類如下:
A. 正在建案執行中: 兩棲船塢運輸艦(弘運案),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迅海二號?),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迅能案).
B. 規畫中技術來源可確保無虞者: 多功能人員運輸艦, 快速佈雷艇, 港勤拖船, 陸戰隊特戰裝備,
C. 規劃中技術來源欠缺或待觀察者: 海洋測量艦, 主戰艦, 救難艦. 潛艦.

其實除了這11個案子之外, 至少還有兩個正在進行或即將啟動的案子被漏掉了, 一個是獵雷艦, 一個是MH-60R, 我想是因為獵雷艦已經決標, 而MH-60R與國艦國造無關的關係吧. A類的案子在過去幾年當中多次曝光, 弘運案跟迅海後續量產目前正在進行中, 模型已經曝光, 也已經有為文評述, 原則上沒有什麼問題要補充的, 還有懸念的應該就只有飛彈巡防艦的部份, 簡報中提出的設計是第一次出現的單體巡防艦, 而非先前甚囂塵上的迅海放大版. 這點是相當耐人尋味. 想必是海軍的新主事者還是回到比較傳統的思想去看未來建軍的需要吧. 傳統也沒甚麼不好, 只要適合我們也不需要非執著在雙體船不可. 而且現階段加上明年返國後年成軍的兩艘二手派里在內的二十二艘飛彈巡防艦當中, 還有若干升級延壽計劃待執行, 還能撐上一段時間. 既然濟陽級性能重建的計劃已經胎死腹中, 那迅能案進展順利與否直接衝擊的就是另外兩艘二手派里買不買跟濟陽級還要用多久的議題了. 如果迅能案真的就改回了單體船, 載台部份簡單得多, 不過照提供的直升機當比例尺, 新巡防艦的呎碼基本上與現役的巡防艦接近, 噸位也不至於差得太多, 外型則與後面要談到的主戰艦極為神似, 可能就是在裝備, 武器系統數量與噸位縮減之後做出差異而已. 這是不是代表新型巡防艦頭過了, 主戰艦身就過呢? 恐怕也就是看海軍與中科院傾全力發展的迅聯戰系到底成果能不能發展到那個程度吧. 至少目前看來迅聯戰系結合海劍二跟蜂眼雷達已經是可行性頗高的組合, 不然海軍不會把這兩項裝備納入弘運跟迅海計劃當中, 主戰艦的部份, 就先放到後面談吧. 新一代巡防艦的武器配置有垂直發射器32管, 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四座, 主副砲, 魚雷管, 看起來像海公羊或海劍羚的發射器, 原則上當然比現用的各型巡防艦都來得強得多, 至於數量能不能滿足海軍目前預劃的10-15艘, 或是說還要進一步的調整, 敵人威脅是一直在而且持續加強, 恐怕還是要看發展的進度跟戰略規畫的走向.   

B類的案子其實相對都很單純, 甚至像港勤拖船這種案子其實甚至可以跟各港務局一起合作, 未必非要單獨由海軍獨力建案不可; 快速佈雷艇並不是什麼難題, 但是要跟現有的船塢運輸艦跟船塢登陸艦結合倒是新的idea. 照這樣看, 新的布雷艇規格是不會太難抓, 只是看任務想定跟作戰需求來決定值不值得投資罷了; 陸戰隊特戰裝備就更不是問題, 單兵個人裝備, 槍械配件, 突擊膠舟, 無人載具, 兩棲突擊車....跟艦艇比起來, 規模小也容易許多; 多功能人員運輸艦是B類當中看點會比較多的部份, 以海軍目前的想定, 新的多功能人員運輸艦尺寸噸位與新型巡防艦類似, 船型幾乎一模一樣. 原本海軍保有數艘人員運輸艦(AP)來因應外島運補任務需要, 特別是金馬大兵加一加十來萬的時代. 那段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不但相關需求巨幅縮減, 原有的AP艦汰除之後, 任務也都由民間航運公司接手. 在此現狀之下突然冒出所謂多功能AP艦的規劃是頗耐人尋味的. 以目前海軍的規劃, 與其說他是像舊有的AP那樣的船,還不如說是像從前山字號那樣的APD. 這邊的D不是船塢, 而是代表驅逐艦(DESTROYER). 這個艦型在二次大戰之後就絕種了, 移交給盟邦的APD絕大多數都被拿去做巡防艦直到汰除拆解, 在我們手上也用過不少, 就是以前的山字號. 從前的APD搞的是連級以下小部隊突擊作戰與運輸, 平時不突擊還可以當作護航驅逐艦/巡防艦作戰用. 也許是當年山字號的經驗太過於美好了吧. 我很難想像在不對南海或釣魚台方向進行積極的攻勢作戰的前提下, 我們的海軍要類似這樣的APD到底幹嘛用? 我想最直接的原因應該就是呼應DPP政府當初在國防藍皮書裡提及的"萬噸醫療艦"吧. 平時當APD, 需要時當醫療船, 兩棲作戰用來運兵. 如果"多功能"做得夠好, 那連輕型車輛到戰術軍卡都能裝, 搞不好弄個小型塢穴或泛水艙支援人員小艇或突擊舟也不是不可能. 反正也支援各式功能模組, 看看要去幹嘛就把模組往上扣, 但是不是真有這麼美好? 恐怕還是得要更進一步的資訊作觀察. 

但是到C類, 就得要花很多心力去實現很多夢了. 海測艦重點不在船殼, 重點是艦上用的各式偵測儀器來源是否暢通,特別是一些敏感度較高的裝備. 主戰艦圍繞著戰鬥系統而生, 新一代主戰艦號稱要神盾戰系, 可神盾這個名字是美國人的註冊商標. 美國人不賣, 就不是神盾了. 以極為寬鬆的標準來看, 如果把[神盾戰系]這個名詞定義成[支援相位陣列雷達與區域防空飛彈, 具備多目標接戰能力的戰鬥系統], 會比較精確.  這就是不求甚解惹的禍. 要獨力開發類似的戰系與配套的裝備不能說沒有可能, 就算說主戰艦的戰系與系統裝備都是脫胎於新型巡防艦上使用的迅聯戰系跟蜂眼雷達, 問題是規模可是大得多, 用以匹配的武器與系統也差異甚大. 最關鍵因素就是不能怕花錢. 日後的壽期管理更是計畫成敗的關鍵. 畢竟全世界只有4~6套的系統, 就算把新型巡防艦用的一起加進去也大概就是20套上下跟近百套的美國神盾可不是同一個數量級, 其實在這個問題的考量上跟當年PFG-1的武進三號MCS與JTIDS/MK.92之爭如出一轍. 到最後, 海軍得要自問, 到底夠不夠決心, 長年花上大筆鈔票與資源去支持性能可能較遜, 成本必定遠高的自製戰系? 如果沒有這個決心, 那還是乖乖去排隊求售神盾戰系吧. 而在武器上頭, 海軍目前畫出來的概念與新型巡防艦之間幒怕就是多一組16管的垂直發射系統, 其他就沒什麼差了. 主戰艦目前的規劃可是6000-8000噸, 比起巡防艦可是大上一倍, 以這樣的差異, 實在讓我懷疑新型巡防艦與主戰艦這兩個案子之間會不會在日後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甚至合併? 潛艦的問題已經有太多討論, 略過不表, 救難艦的部分倒是值得多談一些. 據說海軍開出的需求是七艘, 要有水下打撈跟拖救水十萬噸以下面船隻的能力, 就數量上是要對現用的大字號進行一比一的汰換, 現在的大字號可是兩艘救難艦加上五艘艦隊拖船呢, 沒有錯, 大字號艦齡都很高, 狀況跟生活條件都不好, 但是一次開上兩三倍的能量會不會有些誇張? 而且在此同時, 我們是不是一定非得只能由海軍來應對類似的海上狀況? 當然到了災難現場不會有自己人去芬說你是海軍我是海巡, 但是軍方的身分畢竟敏感許多, 類似的事件, 特別是可能發生在爭議海域的事件, 由海巡出面絕對比出動軍艦來得方便得多. 所以我個人認為有救難艦的需求沒有錯,要籌建到七艘我也不反對,但是要把規格這麼高的救難艦全編在海軍底下我就有所保留了。事實上,救難艦所代表的海上救難能力應該以應對類似像南韓世越號那樣的船難為目標,我們現在的能量是遠遠不足。大家都知道國家資源並不充裕,可是我們對於災難防救僅只於事發後對既有人力物力的協調管制,卻沒有對整體資源運用的前瞻規劃。國家沒有整體的指導,這樣的救難艦只有海軍開口要七艘,海巡這麼多年卻不出聲,好像海難船難不干我海巡什麼事的樣子?不大對吧。

當然啦,這十一項計劃裡面要分輕重緩急。這麼多采多姿的一份計畫,真要齊頭並進難免會有備多力分之失。海軍參謀長在立法院裡答詢時回覆要把船塢運輸艦,佈雷艇跟迅海量產擺在明年優先執行,其他的案子分別提列。我願意相信海軍事已經充分考慮過這個問題。 許多評論是說其實未必都能建案執行,還是要看海軍的說服力到什麼程度,一份期程長達20年以上的計劃,一開始就要看可以不可以?大家抱好自己的水晶球,可別打碎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