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立委曾經在2年前提出建議,參考美軍「周末戰士」的模式,讓生存遊戲玩家、後備軍人等可以在訓練後投入部隊補充短期兵力;當時國防部表示不適合而未被採用。結果,2年後政權輪替,蔡英文政府上台執政,這項建議又死灰復燃,成為國防部填補戰力的新花招。國防部長今天在立院答詢時,証實國防部正在規劃中;國民黨立委王慧美則提醒,不要淪為臨時工。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520政權輪替後,國防部主動對外宣布將研議後備軍人短期入營服勤」;這種類似美軍「周末戰士」的新做法,將在今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中,由國防部長馮世寬向立委提出報告。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國防部將徵求有意願的後備軍人,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重新回到部隊接受訓練,熟悉軍隊作業後,每個月可選擇特定的時間回到軍隊服勤,軍方則會支付相對酬勞,這種做法與國外的「周末戰士」相似。據了解,初步將以後勤部隊為主,三軍主戰部隊直接作戰任務並不包括在內。

------我是分格線-------

這不是新花招, 就只是怯生生的單純模仿. 模仿的對象當然就是美國的國民兵(national guard)制度. 又不能直接照搬美國的制度系統, 只好先挑軟柿子吃. 先把這種part-time從軍的概念推出來看看大家的接受程度, 以後再看看怎麼辦. 其實早先立法委員提出的方案並沒有區分後勤或戰鬥部隊, 講得就是如同廢話一般的空泛. 現在國防部是說要從後勤單位開始推動試辦看看, 反映出的就是國軍一貫輕視後勤的心態與直覺反應. 後勤單位的健全良窳直接關聯到一線部隊的戰力發揮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是基本常識, 到了今天, 戰具性能受益於科技發展而突飛猛進, 部隊所需的後勤需求更是大增. 國軍後勤最大的問題, 恐怕還是用上世紀四零年代的觀念架構出的後勤體系支持不了使用九零年代武器的六零年代部隊. 先不論怎麼去精進後勤體系的能力或是改變他們的觀念, 純就周末戰士這個部分來說, 你所定的潛在周末戰士吸收對象是誰? 你期望符合需求招進來的這些part-time的周末戰士是能做到龐大後勤體系當中的哪一塊? 修護? 補給? 行政? 運輸? 是要怎麼用? 能不能讓這些周末戰士覺得自己付出的時間除了獲得薪酬之外有其他正向的價值? 這些周末戰士對於增強國軍戰力的目標有沒有幫助都得要看後續的政策發展來判斷. 不過我倒是覺得不妨抱持開放一些的心態, 把所謂周末戰士的這個概念做比較積極的利用, 例如說讓一些認真的生存遊戲玩家作為現役單位在小部隊城鎮戰訓練中對練的對象, 亦或是直接把這些周末戰士依原專長直接與就近戰鬥部隊結合等等方式的運用, 或許比較合理. 當然要這樣做得先有個大前提, 就是人專相符, 按編制用人, 只是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不過不管怎麼做, 都卡到一個最大的辯證盲點, 就是後備兵力對於整體國防的幫助到底在哪裡? 後備部隊的基本概念是為了符合[平時養兵少, 戰時用兵多]的經濟與軍事需要而互相妥協的結果, 以降低戰技術水準來交換較低的維持費用與經濟力. 一支後備部隊不是人到場把衣服換了槍拿到就可以成軍作戰, 最關鍵的就是戰技術水準的差距要透過各種手段去縮小補足之後這支部隊才有作戰的價值. 運用後備部隊最為經典的案例當然是歷次戰爭當中的以色列國防軍, 後備部隊與常備單位的戰技術水準差異夠小, 後備部隊的戰備水準夠高, 特別是裝甲部隊與飛行部隊, 幾乎能做到人員到位湊齊就能出發作戰的水準, 而且在補充常備單位之餘還能充實編組建制的師旅級戰鬥部隊. 雖然說那不是不可能, 但是誰認為我們的後備部隊能做到這樣? 誰認為現在的國情容許我們把後備部隊操到這樣?  事實上, 就連美國也沒能做到這樣的程度. 後備部隊或說國民兵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就是時間. 不管是花在平日訓練預備戰時用, 還是等戰爭爆發後再來強化編組, 沒有時間只是無意義的把人送進絞肉機消耗至盡而已. 1991年的波灣戰爭, 動員的國民兵第48步兵旅花了三個月整訓都沒能達到合格戰備標準. 之後美軍911事件之後, 國民兵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當中被廣泛運用在內部治安維持這樣的低風險戰鬥任務當中, 因應於一線戰鬥部隊運用捉襟見肘的現實, 佔比大概是所有參戰美軍總數的30%上下, 而每個旅投入戰地之前的前置強化訓練都要花上幾個月. 我想不會有人認為國軍在這方面的表現會優於美軍, 更別提真的發生戰鬥我們根本沒有時間空間去訓練後備部隊. 光一個步槍來看, 每個人從槍箱拿出步槍來, 還不一定是你使用熟悉過的槍型. 大部分解之後拿著槍管, 扳機組跟槍機到滾燙的柴油邊輪流放進去炸來清除裹得厚厚的黃油就要花多少時間? 一個步槍兵, 一支步槍幾個彈匣再揣上兩顆手榴彈就夠了, 好一點再背根六六火箭彈. 可是部隊只需要步槍兵? 其他大從戰甲車小到個人經理物資的所需裝備要花多久才能準備好? 於是我們所花費的資源只是為了維持一支缺乏訓練, 裝備不齊, 到時只能作為無謂消耗去填溝壑的後備部隊?

真要寄望於這些後備部隊能夠作戰, 後備部隊的訓練與運用方式必須做出重大變革才行. 怎樣的重大變革? 或許所謂後備部隊的旅營級獨立建制必須解編, 讓後備部隊以連級編制附屬在一線營級戰鬥部隊之下, 一個現役營或可帶兩支同兵科的連級後備部隊, 後備連以兩年進訓一次的頻率跟著營一起跑相關基地進訓流程, 後備連的相關裝備也在現役營編組之下列管而不進封存, 進訓或戰時分發. 一到戰時, 一個現役營所帶的後備連至少可以為現役部隊提供水準相近的編實與戰耗補充所需人力物力, 甚至還有機會去編成與現役部隊相近的旅營級後備部隊. 當然啦, 數量上受到較高限制, 但是素質跟投資效益上絕對遠高於現在方式所編列, 徒具後備部隊之名的人肉標靶群. 甚至對於空軍飛行部隊也有可能行得通, 以少量的備役飛行官, 以短期年限約定的方式編制在現役中隊裡面, 維持他們對現役戰機的操作能力. 但是, 這是不是依然能被包含於所謂"周末戰士"一詞所代表的概念當中? 有多少法律問題需要去制訂或修正去解決? 為這件事情要付出多少代價?  更為基本的關鍵還是在於, 如何營造出適合的環境與誘因, 去吸引目標人才在離開軍隊之後還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貢獻給國家的後備戰力? 恐怕不是捨本逐末的引進"周末戰士"制度能輕鬆帶過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