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運   量產沱江  

 

海軍在左營「四海一家」俱樂部興建「左營軍區故事館」,預計下周二(17日)開館。其中介紹左營從日據時期興建軍港,到國府播遷來台,左營成為海軍人共同的「家」的故事;對軍事迷來說,更有「門道」可看:包括國人自行設計的兩棲船塢運輸艦(LPD),以及「迅海」計畫下建造的沱江級巡邏艦的量產型,模型都在館內首度對外展出。

國軍現役兩棲艦隊已經十分老舊,其中7艘中字號登陸艦,是二次大戰遺留至今,為了汰換這些「活化石」,海軍推動「弘運」計畫,預計明年將編列預算建造第一艘兩棲船塢運輸艦(LPD)。

和中字號相比,新型登陸艦取消了船艏「開口笑」大門,改為在艦艉設立大型船塢,讓登陸艇出入,也有飛行甲板可以起降大型直升機。外型很像是美軍聖安東尼奧級登陸艦的縮小版,相較於排水量25000噸的聖安東尼奧級,國軍新式登陸艦估計約為一半。

新款登陸艦不僅可搭載陸戰隊進行兩棲作戰,本身火力也很強大。包括一門76公釐主砲,更在甲板頂部裝了32枚天劍二型防空飛彈,對空火力甚至高過現役的康定級巡防艦(康定級也將換裝天劍二型,汰換老式的海欉飛彈)。代表未來如果有到海外進行長期護漁、護航、反恐等任務時,本艦都可勝任。

近年海軍對國艦國造摸索出經驗,就是先造一艘原型艦,從操作中累積經驗,然後再進行量產。例如沱江級雙船體飛彈巡邏艦,原型艦沱江號於前年下水,第一批量產型3艘,將於107年度開始建造,這次海軍也展出量產型沱江級的模型。

相較於原型艦沱江號,量產型的外觀最大特色是加大艦橋駕駛台,主桅採取最新的塔型設計,內部藏有中科院研發的新式3D雷達。由於具有對空搜索功能,因此未來沱江級可將部分攻船用的雄風飛彈,換成天劍二型防空飛彈,能夠大幅加強對空火力,不需大型軍艦掩護。另外,沱江艦在測試過程中,發現裝載過重,因此量產型的長度也將略增,滿載排水量估計增至近700噸,原本38節(時速71公里)的極素速可能略減。

左營故事館未來的開放時間是每周二至周五,上午090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如果是周五、六、日,則延長開放到2000,地址是高雄市左營區實踐路202號。

--------我是分格線----------

 四海一家在我很小的時候是海軍圈社交活動的重點, 長官們為了什麼事要擺桌喝酒通常都會擺在那邊. 但隨著時間流逝, 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 四海一家的重要性似乎也逐步下滑, 至少很少聽到老爸說要到那邊喝酒, 大概是那邊長官多, 不好開懷暢飲的關係吧. 在我成長的那年代那附近其實有不少類似像這樣半軍半民的設施, 像是軍校路底的中山堂電影院, 看個電影旁邊常常出現某某人外找的訊息. 中山堂旁邊的福利站跟後巷, 左營的桃子園活動中心......都是小時候的回憶. 離開那邊到今天也已經二十年了, 聽說現在早已面目全非, 不像小時候的樣子了.........

言歸正傳, 迅海計畫後續量產設計跟弘運計畫設計都是首次曝光. 首先就迅海計畫來看, 除了新聞已經提到的加長艦體放大噸位, 加裝藏在主桅桿雷達罩內的相位陣列雷達(CS/MPQ-90蜂眼雷達的海軍版)之外, 可能出自於艦砲的導引精度需要或為了增加備援的射控頻道的考慮, 原有的CS/SPG-6N也被保留. 艦橋加大到涵蓋兩側的露天步台增加容積, 除了這些之外, 其他的裝備與沱江艦約略相等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新設計方案基本上肯定了聯合報在23-APR-2016的新聞內容, 與海艦二配套的CS/MPQ-90裝艦也確認了沱江級裝海艦二不是說說而已. 當然啦, 假設這點為真, 那700噸的迅海作為有能力進行防空(點防空), 制海與反潛全能艦艇的作戰單位, 到底海軍希望要他做什麼? 最直覺的猜測, 是與光六混編成制海攻擊支隊, 掩護光六艇作戰去爭取海峽的制海權, 或是在大艦的任務支隊內擔任外圍警戒. 這種大小通吃的概念聽起來是挺好的, 做起來能不能一樣美好得要另外看. 不過不管如何, 未來沱江級的任務繁重倒是可以預期. 甚至在程度上可能超越現在的錦江級. 就算海軍到最後真的籌獲了12艘沱江級去一比一的取代現有的錦江級, 如果說錦江級是被認為[在不適合的位置上被使用而導致遭到加速消耗], 那海軍在沱江級上做了什麼去避免這個問題? 這還沒納入人員的因素去計算呢. 恐怕還是需要在日後多加觀察.

至於弘運計畫設計, 除了船塢運輸艦應有的功能之外, 在這模型上又出現了包括76砲, 32枚海艦二(照片上看起來像是放在艦舯的傾斜發射箱裡而不是垂直發射系統?)及其配套射控裝備與兩座方陣快砲的重武裝。記得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當年磐石艦設計首度公開的時候. 那時的模型也是掛了一門76砲在內的五門艦砲與兩座方陣快砲, 到了服役的時候又是另外的風貌. 要兼副業沒問題, 前提是要把本業做好. 這種在設計階段把想得到的武器卯起來往上堆的怪風不知道是怎麼吹起來的? 與弘運計畫一開始滿載26000噸相近於聖安東尼奧級的規格相比, 現在的規劃足足小了一半. 隨之而來的必定是酬載縮小, 26000噸的艦體酬載是一個800人的陸戰營, 縮小之後, 搭載的登陸部隊規模勢必要隨之縮減, 還夠不夠搭載建制陸戰部隊? 如果原本縮小以後的酬載就不夠搭載建制陸戰部隊, 那這個水準的重武裝又再進一步把酬載噸位吃掉, 那真的是反智的愚行. 我預期開始造的時候, 必定會把該減的都扣掉, 準不準? 等著看吧. 其實兩艘弘運級要取代殘餘的老中字號(六艘LST加上一艘LCC)恐怕已經飽和, 要進一步取代新港級應該是需要第三甚至第四艘弘運級才能維持現有的運載能量. 基於對國家周邊安全環境的評估, 到底現有運載能量夠不夠用兵需要其實也還能討論, 畢竟就算一艘弘運級帶不了一個整營, 加上一艘新港級也夠了, 兩艘弘運級加上兩艘新港級再加上一艘旭海, 一支旅級陸戰兵力也還勉強塞得下. 要再降低, 對於陸戰隊這樣具備戰略意涵的兩棲單位及國家仰賴其遂行任務能力的戰略規畫選擇就有危害了.

不過, 弘運級現在的艦橋設計跟沱江艦看起來是挺像的. 不知道是海發中心跟聯設的風格還是怎樣? 如果迅海計畫後續量產要修改, 會不會弘運級真的問世的時候, 也會跟著一起改過來? 現在的設計到底會怎樣落實到實艦上, 保持繼續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av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